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会上介绍说,2021年,生态环境部承办全国“两会”建议提案1024件,包括人大建议637件、政协提案387件。其中,主办279件,承办总量和主办件数量同比增长均达到20%以上。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年度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任务,持续实现主办件沟通率、按期办结率、代表委员满意率三个百分之百。【澎湃新闻】
2、近日,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召开的“美丽中国·绿色冬奥”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表示,北京冬奥会圆满兑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为全球环保事业树立新的典范。北京冬奥会为节能环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为世界其他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是为全世界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以实践证明了大型体育赛事低碳环保与精彩规范完美融合的可能性。在全球力争早日实现碳中和的今天,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种绿色科技、绿色理念的实践平台。“碳中和”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新起点,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人民网】
3、2月下旬,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阿鲁科尔沁旗气温骤降至零下21摄氏度。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暖意洋洋,坤都小学的学生们享受着电采暖带来的温暖,呼吸着“煤改电”后的清新空气。近年来,蒙东电力积极推动终端用能绿色低碳转型,编制蒙东地区电热供暖发展报告,持续推动政府出台专用电热供暖电价政策,推进全电校园改造100所,累计新增电采暖改造面积135.27万平方米,累计清洁供暖电量4.64亿千瓦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蒙东电力不断拓展电能替代深度广度,2021年正式启动阿尔山市“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创新以能源互联网为能量通道和信息公路,以小镇能源管控平台为智慧中枢,打造市县级“零碳”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工程,力争用几年时间打造蒙东局部区域碳中和先行样板。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从学校到家庭,电能替代让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绿色低碳。【媒体滚动】
4、来自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稀土价格指数为427,与上周五持平,而这个数字已经创历史新高。华金证券研报称,全球低碳化与电动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能效提升、风电、机器人等已取代消费电子而成为稀土永磁需求的主要驱动力量,带来量级上的跃升,预计2022-2025年均复合增速在26%左右。对于有着“工业维生素”“工业味精”的稀土应用,受访上市公司皆表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随着下游领域的需求不断提升,磁材行业将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21世纪经济报道】
5、中国铜业两家企业领跑铜、铅冶炼行业能效水平。近日,国家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21年度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中国铜业旗下云南铜业所属西南铜业和驰宏锌锗所属驰宏会泽冶炼两家企业分别领跑铜、铅冶炼行业能效水平。西南铜业是目前全国铜冶炼行业唯一一家获此殊荣并连续三年蝉联的企业。长期以来,中国铜业及所属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降碳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节能降碳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科技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能源管理、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持续投入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光明网】
6、山西邮政以绿色转型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近日,据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分公司消息,2022年,山西邮政将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推进节能降碳、低碳运输、绿色包装、绿色金融等工作,不断丰富绿色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山西邮政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新华网】
7、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署名文章《坚决扛牢电网责任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澎湃新闻客户端】
6、零排放无污染,长江流域最大载重吨位电动货船首航。长江流域最大载重吨位的电动货船“船联1号”在南京成功首航。该船是由原来总载重3000吨位的燃油货船改造而成,把电能作为整艘船的唯一能源,实现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此次改造也为同类型燃油货船节能改造提供了可**、可推广的范本。【科技日报】
8、根据最新公告,远东股份召开第九届董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高端海工海缆装备产业基地项目的议案。接下来,公司拟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高端海工海缆装备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公司表示,此项投资不仅是积极响应国家海洋战略,也是执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政策,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进一步做强智能缆网产业,助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及沿海省份海上风电发展。双碳格局下,全球包括中国加速向清洁能源/新能源转型,尤其是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沿海资源地方就近消纳能力强、发电能力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和适合大规模开发等特点,叠加海上风电未来具有较强的降本潜力,即目前国内外海外风机企业均在致力于开发大兆瓦机组,这将产生巨大的降本效应,市场以及技术的逐步积累促使海上风电迎来新一轮高增长,预计到2025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18GW,十四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5%。【上海证券报】
9、氢能利用再添“安全卫士”,新型传感器实现氢气秒级响应。近日,传感器领域的重要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上线了一篇重要论文,展现了氢气传感技术的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学实验室研究员王文带领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与南开大学教授杨大驰团队合作,将微纳声表面波器件技术与钯镍纳米线氢敏材料相结合,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具有秒级响应、高灵敏和低检测限的新型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推进,未来,高灵敏氢气传感器将“大显身手”。【科技日报】
10、出口纺织品有了“碳中和”标签。随着欧盟委员会公布“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提案,外经贸企业出口产品的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为应对国际碳关税贸易壁垒,市商务局(市自贸办)会同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打造“碳擎——企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开展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识服务,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该平台以纺织品从纱线到成衣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为核算边界,系统收集纺织品原料成分、能源消耗量、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方式、原料及成品运输方式和距离等碳足迹数据,同时指导企业在生产全周期开展节能减排。通过“碳中和”综合评估认证的纺织品,将以一物一码的形式贴上“碳中和”标识。【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