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委员们关注并提出哪些重要的双碳提案?
北化中国工业碳中和研究院 辛春林 张月萌
如果你关注今年“两会”的召开,你会发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此次两会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主题。在众多议题中顺利“出圈”,这既是我国对于“双碳”目标的进一步实质性推进,也符合世界对于我国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期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碳”就被提及了13次。有政府工作报告做铺垫,“双碳”的提案更是纷至沓来,受到社会各方领域的密切关注。接下来就让我们关注今年两会关于碳中和的提案都强调了哪些焦点内容,顺便期待一下这些提案中有多少会在未来落地生花!
1. 总体布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坚定认为“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实现今年 GDP 增长 5.5%左右预期目标有基础、有信心;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建议,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首先要摸清家底。首先要抓紧开展,这种碳监测和碳评估工作。只有我们知道目前的现状,以及我们目前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如何,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措施,也才能更好地评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省份,它究竟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2. 绿色金融与碳交易市场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建议,大力支持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加快推进制定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从国家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建设上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以湖北试点为支撑,支持湖北武汉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加快设立武汉碳清算所;支持湖北开展气候投融资探索,探索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发挥中碳登等金融基础平台功能,支持中碳登冠名“中国”字样。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建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倡导人行、银保监会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及评价标准,出台绿色信贷的监管激励措施;倡导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进一步优化;鼓励储能行业发展的所得税和关税政策;出台引导绿色能源消费及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等。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建议,加快碳市场相关立法工作,加强碳核算碳交易人才培训。建议生态环境部通过补充专业人手,及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强碳监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参考欧盟等成熟碳市场,引入金融机构等其他有参与意愿的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并开发运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推动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加快培养专业化人才。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陈清霞建议,在港设立亚洲“碳交易中心”。 国家支持在香港建立亚洲“碳账本”及“碳交易中心”,设定“碳账本” 标准,发展绿色金融;可利用现有债券通和沪深港通等渠道,把投资者带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在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基础上,发挥制度创新优势。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永林建议,扩大交易规模,完善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建设。尽快明确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时间点及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并提前预发免费配额;研究推出碳市场拍卖机制,保持碳价相对稳定;探索推出碳期货、 碳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可行性,完善并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体系;尽快重启 CCER 项目备案,提升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完善碳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碳排放和电力市场顶层设计。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建议,为碳达峰碳中和构建多角度激励机制。有关部门既要从产业、企业角度确定碳排放的阶段性目标,也应从最终消费需求的角度,确立相应的碳减排目标,特别是确立住房、汽车、能源等大宗消费品的碳减排目标;在确立碳达峰省市的相关试点时,也应在相关省市试点从消费侧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分担和碳排放权配置等机制;在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时,也应同步考虑“消费碳票”交易市场的建设。
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建议,将碳税纳入环境保护税,多措并举助力碳中和。在加快研究碳排放税收政策方面,将碳税作为环境保护税的一个税目是现阶段可以考虑的税制设计方向,谁排放、谁使用、谁缴税是确定纳税主体的原则;在提升中国碳数据质量方面加强核查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更广泛的纳入具有公信力和专业能力的核查机构,使其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碳核查需求,有效提升碳数据质量。
国浩律师事务所律师吕红兵建议,适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架构,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建设,适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依法建立国家统一监管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依法完善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制度;依法确认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加强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关注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问题,设计与国际接轨、打通国内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制度。
九三学社建议,尽快研究开征碳税。尽快形成共识,及时开征碳税,充分发挥税收手段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在环境保护税中设置碳税税目;税以递进税率方式征收;将碳税收入专项用于支持低碳转型;衔接好碳排放交易政策;尽快启动碳税方案研究。
加强个人碳排放行为规范法制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亟需加强规范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个人碳行为约束激励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标识制度。
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建议,修改环境保**。修改环境保**总则的相关条款, 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范畴;在立法目的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内容,在企事业单位的义务中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内容,同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费用纳入财政支出范围;增加行政处分条款,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违反应对气候变化职责的,进行处分。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完善分布式光伏电站政府征迁补偿标准政策。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牵头,加快完善分布式光伏电站征迁补偿法律法规;完善征迁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解释,在征迁补偿安置方案中明确光伏电站征迁的补偿标准、支付路径等具体规定;确立光伏电站产权人作为“被征迁人”的主体资格;明确光伏电站项目作为经营性资产,按照光伏项目的评估价全额补偿。
加大清洁能源税收支持力度。将清洁能源项目的贷款利息列入增值税进项抵扣范围; 将清洁能源生产企业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比例从60%提高至100%;将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清洁能源专用设备,列入《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进一步健全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的政策法规,并推动完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绿电与碳排放权联动体系,加强绿电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衔接,研究在排放量核算中将绿色电力相关碳排放量予以扣减的可行性;建立碳税与碳交易联动的碳定价政策机制,通过征收碳税对碳交易市场覆盖进行补充;建立国际碳关税互认机制,避免企业重复缴税。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建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亟待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加快推进法制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与革命、市场体制建设;大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与革命;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燃料、碳捕集与利用和储能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
3. 能源和工业
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建议,以光伏和节能玻璃带动绿色转型,做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降碳要开源和节流两手抓;政府要发挥大数据作用,指导光伏玻璃、建筑节能玻璃产能的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对达到国家能效标准的光伏玻璃和节能玻璃企业,国家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专项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节能降耗;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助于光伏玻璃、节能玻璃发展的舆论氛围。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建议,推广碳账户机制,促进绿电消费。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碳账户机制,促进绿电消费;建立和推广碳账户机制与碳市场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形成全国范围内可监测、可核查、可披露的“绿电+碳管理体系”一盘棋;在碳账户建立标准和规则设计过程中,纳入绿电扣减碳排放量政策细则,实现绿电消费量和降碳贡献计算统一科学管理。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推广全域智能充电网 破解充电难充电贵等民生难题。暂缓户用光伏纳入分布式电力市场化交易;推进户用光伏电力纳入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扶持电力装备新场景应用;支持电力装备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研究;支持电工行业新型绿色合格评定体系建设;加快电力装备制造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国家能源集团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润安建议,促进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在“高端化”方面,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煤基新材料延伸产业链项目,生产煤基新材料和煤基特种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多元化”方面,加快从单一的油品和聚烯烃产品向“油-化-新材料”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变,积极发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和高等级碳素材料;在“低碳化”方面,利用绿电、绿氢等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耦合发展,探索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路径。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宋鑫建议,扎实开展节能工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期间,聚焦全流程、全产业链、全行业,鼓励能效系统提升;锚定系统化、低碳化和数智化,加大创新力度;建立节能国家奖励制度,营造节能优先全社会氛围。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议,建设国家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监测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要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大规模发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离不开以专业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调度。精准预测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期,也离不开精密的观测数据。做好建设国家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这一基础工作,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南通大学校长施卫通建议,提高能效节能降耗,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能源消费侧,建设能源互联网可以打通各类能源网络,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各种储能设施和各类用户互联互通、高效转化,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建议,改革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发放方式。改革排放配额的初始发放方式,从将配额免费发放给电力企业,改为免费发放给终端用户(特别是居民),电力企业在碳排放权市场上收购配额来满足其需求。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建议,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国家体制优势,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将能源革命的重要指标以约束性指标或者预期性指标的方式纳入国家及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质推进能源革命。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推动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双碳目标有效落地。支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其原料及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能耗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尽快完善相关规范标准, 配套相应政策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电动汽车成为电网储能终端;建议提高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造业零碳、低碳能源自给率。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加快启动电池碳足迹研究。尽快启动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研究,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建立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加强绿色电力认证国际合作;研究适用于我国电池产业发展和产品需求的绿证管理制度,并通过区块链、5G、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为其确权;完善锂电池运输管理,建立“绿色通道”,对信用良好、安全合规的锂电池企业给予合理激励。
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建议,加大跨区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设,落实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合理承担相应清洁电力发展责任;以单位 GDP 碳排放考核带动换道领跑,让清洁能源产业在西部就近壮大;做实碳贡献的量化和补偿。
茂名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建议,科学调整化工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统计范围。科学调整化工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统计范围;对石化行业采用基准线法发放碳配额;出台碳中和相关促进政策;持续推动产教研合作创新;优胜劣汰发展绿色产业。
4. 交通运输业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将甲醇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和管理范畴,给予甲醇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同样的政策支持;加快明确换电站建设、高低压箱变、土地及建设审批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国家市场管理规范体系内;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制定政策,将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管理,设置专项基金。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建议,把新能源汽车纳入碳交易管理。工信部等部委重点研究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减少碳排放的效果,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 扩大碳交易行业范围,让汽车企业参与 CCER 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鼓励跨行业企业通过碳市场交易推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建议,助力“双碳”,建立机场绿色发展评价标准。在低碳减排方面,可通过机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等指标,对机场的减排表现进行详细评价;在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方面,可对机场的平均日用水量、补水和节水等技术设置具体评价标准;在污染防治方面,针对机场大气环境质量、噪声等方面提出环境与卫生管理的制度要求等。
小米集团董事长兼 CEO 雷军建议,建设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并加大快充网络规划布局。建立系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全局指导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制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及方法;建立新能源汽车碳足迹行业数据平台;完善碳足迹认证、评级及激励机制。
5. 建筑/房地产行业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翠坤建议,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注重新建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设计阶段,应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重建筑运营维护期的功能提升,有序推动既有建筑全面改造;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大拆大建;大力发展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激励高端建造人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建议,以碳排放“房票”遏制炒房。以“消费碳排放额度”作为“房住不炒”的政策工具,既能限定住房领域的碳排放目标,又能限定住房供需总量。在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可以同步探索住房碳排放额度交机制建设。如果试点取得成效后,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大宗消费品领域,为全面实现“绿色生活方式”探索有效路径。
九三学社建议,强化绿色建材技术创新支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针对绿色建材在建筑保温、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给予绿色低碳建材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产业化应用等科技政策支持;对企业承担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给予持续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研究制定绿色建材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工程的财政支持政策,出台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专项补贴政策。
6. 碳中和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建议,建设碳中和校园,培养碳中和人才。高校既应组织科研力量攻克“双碳”科技难题,将“双碳”知识和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制定高校校园双碳行动方案,鼓励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围绕“双碳”主题构建发展联盟;并建立校园碳中和评价体系,让高校公布碳排放信息和碳管理绩效,接受社会监督。
上海建工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建议,“碳达峰、碳中和”走进中小学课堂教育。从小学生阶段就开始学习”双碳”理念,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小学生”双碳”理念的形成,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在中小学教材、社会实践、知识竞赛中加入“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非常必要。
7. 生态文明建设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于迅建议,以蓝碳助力碳中和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南作为海洋大省,蓝碳资源与潜力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蓝碳可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调节水质,兼具美学和生态旅游功能;还可防灾减灾。用足地理区位优势,扎实做好蓝碳基础与理论创新。借助国家支持与国际合作,构建蓝碳科学与政策研究平台。建设“海南省区域蓝碳中心”,为中国及区域参与全球蓝碳国际合作提供重要对接窗口和承载平台。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依托大湾区优势,发展“蓝碳”助力碳中和。开展大湾区蓝碳生态系统基础调查与检测,制定战略规划,建立数据网络系统;加强海洋协同保护管理,开展固碳增汇技术研发,重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水生生物群落,完善海洋碳循环和储碳机制;加大对蓝碳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探索蓝碳定价机制,支持海洋碳汇交易等。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建议,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农业领域是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可以通过 CCER(中国核证自愿碳减排)机制来参与碳交易。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碳交易和碳金融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和激励机制。农业领域减污降碳是一体两面,在农业碳减排的同时,农业污染的问题必然得到缓解。
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洪明基建议,促进餐饮消费碳中和。将消费端减少食物浪费的碳减排量纳入碳交易体系;加快餐饮消费领域碳减排计算的标准化进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针对公众减排行为比较分散的情况,提高碳减排数据收集和数据管理的效率;通过激励低碳餐饮消费行为,促进形成绿色低碳餐饮消费的风尚;以低碳餐饮消费的大数据反馈给生产端,促进生产端的绿色低碳转型。
结语:
从刚刚闭幕的两会可以看出,各位委员关注于各个行业双碳方面的热点问题,从总体布局、金融交易、行业、人才培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提出了多项重要的双碳提案。同时从提案的数量可以看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是能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污降碳技术和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分别从技术和市场两端发力,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