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行等四部委及浙江省政府: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央行官网】
2、数据共享,各方联动,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常增月说,部分统计数据公开需要流程,会使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相对滞后,涉及碳排放量核算的煤、油、气、电能源消耗分项数据、年度数据的核定会滞后半年左右,市、县级别的能源消费统计核算就更滞后,无法为日常调度提供数据支撑,不利于碳达峰工作推动。他建议,国家层面协调推动建立常态化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数据获取渠道和部门会商机制,健全按季度公布能源消耗分项数据的快报制度,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分区域、分行业的能源消费快速统计网络,推动相关数据的及时获取和高效利用。【中国政协网】
3、全国碳市场运行满8个月,累计成交额达81.9亿元。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运行已满8个月。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520吨,成交额2.96万元,开盘价57元/吨,收盘价57元/吨,较上线首日开盘价上涨18.75%。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9亿吨,累计成交额81.9亿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从当前形势看,我国碳市场发展已步入运行正轨,并逐步发挥出引导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发展前景可期。下一步在试点运行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推进碳市场扩围,并拓展到更广泛的行业,尤其是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从而使用市场化机制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证券日报网】
4、全国首条“减碳”沥青高速来自广东。全国第一船进口减碳沥青,正式交付广东交通集团成员企业新粤有限公司,并将用于江中高速改扩建绿色低碳沥青供应链转型塑造。这也意味着,正在建设中的江中高速改扩建将成为全国首条应用低碳沥青铺设的高速公路。该公路全线总长约40公里,共计使用30000余吨沥青,计划通过在全路段采用减碳沥青、在改性沥青生产工厂采用绿色电力、实施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路基边坡采用植物生态防护、沿线设施推行节能照明等方式,实现全产业链减碳,预计可带来16650吨的减碳补偿量。【金羊网】
5、碳库”在鲁启动减碳有了“规尺”,山东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济南市产品质量检验院、山东省建材工业协会、山东省碳产经济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建设处于国内前沿的“碳库”项目。所谓“碳库”即“碳检测-碳排放核算-碳数据管理-碳排放信息披露”的一体化服务平台。【潇湘晨报】
6、四川省内江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内江市委主委柳慧一行来到国网内江供电公司,专题调研“双碳”背景下电力电网转型发展之路。调研组一行来到了位于内江经开区的内江星原汉渝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站。该充电站于去年国庆节投入使用,是内江市首座具有“智慧式双重安全防护”功能的大型集中式智能示范充电站。面向新能源社会车辆提供24小时不间断自助充电服务,操作流程简单快捷。2022年,内江供电公司将通过构建更加坚强的清洁电力消纳网络,全面提升内江电网安全保障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提供清洁电力供应。【封面新闻】
7、四川大学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3月18日,四川大学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大学将重点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碳中和未来技术领域,为我国碳中和事业发展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四川新闻网】
8、低碳时代的企业究竟需要什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此前在第十九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指出,一是要把低碳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因素;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低碳化进程,认真研究“双碳”国家政策的时间点和路线图;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节约能源的耗费;四是要加快低碳化产业的转型,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去调整生产结构;五是要积极探索低碳化生产经营模式,要以可持续思维去思考产品设计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21世纪经济报道】
9、2022年03月18日,由内蒙古碳中和产业协会主导孵化推动的内蒙古链谷控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股权代码:200888,标志着又一家“双碳”企业迈向资本市场,实现由“双控”到“双碳”再到“双绿”的产业布局。【中国经济新闻网】
10、中老签署115千伏双向电力贸易购售电协议。据南方电网云南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消息,该公司近日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签署了115千伏中老双向电力贸易购售电协议。协议明确,双方将依托现有115千伏线路把老挝富余水电输送到中国进行消纳,同时对老挝北部供电不足地区进行补充送电,从过去单向对老挝送电转变为双向送电,有效形成中老两国电力互补。现有的115千伏线路于2009年12月投入运营,至今已联网运行12年,对老挝北部地区送电量累计超过10亿千瓦时,有力推动老挝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双方将提升中老高电压等级电力互联互通水平和电力贸易规模,推动清洁能源跨区域优化配置,进一步落实“双碳”目标,为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新华社】